上周四,一则叫《啥是佩奇》的短片一夜之间火了。
《啥是佩奇》完整短片时长8分钟左右,在河北张家口附近的一个村子取景,由国人导演张大鹏花费2天拍摄完成,张大鹏同时也是《小猪佩奇大电影》的导演,所以《啥是佩奇》是导演为电影特别制作宣发视频。
短片讲述了老人李玉宝为孙子准备新年礼物的故事。儿子孙子远在城市,李玉宝好不容易盼来了年底团圆的机会,想送点孙子喜欢的东西,却不知道孙子说的“佩奇”是什么,不会用网络、一辈子生在大山里的老人为了弄清“啥是佩奇”,使出了浑身解数。
查字典,佩戴……配种……没有佩奇。
问朋友,美女主播“佩奇”好像也不是。
直接去商店买吧,可是孙子要的应该不是洗洁精。
佩奇和跳棋差不多?
找不到就自己做,老人家敲敲打打一下午,蒸汽朋克硬核佩奇登场~
爷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,围绕佩奇产生的误会引人发笑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心酸。“佩奇”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只卡通形象,更像是横亘在老人和后辈间鸿沟之上的桥梁,这个长着吹风机脸的进口小猪,从英国远道而来,非但没有水土不服,还混的顺风顺水,更赶上猪年再次成为了爆款IP。
作为完全的儿童向动画,佩奇能取得如此高的热度,离不开我们这些成年人对它的另类解读。从佩奇表情包的流行、到“社会人”梗、到“吹风机”梗,佩奇一直以各种姿态渗透我们的生活,即便你没有看过《小猪佩奇》的动画,也一定知道社会人的梗,最后它又借这部优秀宣传片的力量,从土味流行文化代表一跃成为一只正能量的暖心猪,佩奇的迷之走红方式就像他的长相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喜羊羊和熊大熊二想必也挺摸不着头脑的,同样走低龄路线,为啥佩奇就能同时收获儿童和成人两方的好感?
佩奇的形象设计上有种独特的幽默感。这张瞪着眼微笑的脸,好像无论搭配什么语言、什么语气都合适,和微信qq和“笑脸”表情有异曲同工之妙,这种独特的幽默感使它介于“可爱”和“搞怪”之间,因此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。
关于小猪佩奇突然被中国年轻人奉为潮流这件事,《小猪佩奇》运营总监、英国eOne公司授权总经理称:“这并非我们的本意,也不是我们想要的。”官方对“社会人”的新设定的冷淡反应不难看出,一个褒贬不明的“社会人”的帽子,对于一个3到6岁的儿童卡通的长期发展来说,也许并不是良性的,但这确实成为了它走红的助力。
《小猪佩奇》是目前最赚钱的儿童动画之一,它在180多个国家用40多种语言播出,每年收入10亿美元,时至今日仍然为国内主流视频网站贡献着不俗的播放量。小编觉得《小猪佩奇》的成功也许充满了巧合,但并非不可复制,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成年人(家长群体)的推动。
对比国内近些年流行的儿童动画,《喜羊羊》也好、《熊出没》也好,都是在表现不同立场两方阵营的斗智斗勇,这类动画可能会让小孩子觉得有趣,但以家长的目光来看,这类动画除了展示斗争之外“毫无意义”。通常情况下,儿童向动画真正的选择权握在家长手中,而一般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动画时,除了动画本身的趣味性,对于动画的“教育意义”也有一定要求。
《小猪佩奇》所输出的内容,几乎全都与“家庭”有关,每一集都在展示一个中心思想——如何与家人相处。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却是令无数国人困惑的难题,近些年不断出现的各种育儿课程、书籍,都在印证国人这方面经验的空缺。《小猪佩奇》的出现虽然并不能说是填补了这个空缺,却在潜移默化中点拨着家长们的神经。
所以作为儿童向动画,《小猪佩奇》能取得这样的成功,在于它真正撬动的是成人(父母)的内心,而不仅仅是以“孩子觉得有趣”为出发点。国内虽然也有不少打着“寓教于乐”称号的动画,但大多粗制滥造,基本都是引用一些古典故事来讲“道理”,先不说这种“道理”有几个学龄前小孩听得懂,就算是成年人都不一定有耐心看下去。
因此可见,能够平衡“趣味性”和“教育性”,才是符合流行标准的儿童向动画,当然这种平衡并不容易做到,证据就是,国内动画市场打着低龄的旗号走了多年,但面向低龄市场的动画到今天仍然空缺,最后还输给了一只进口小粉猪。不过这只小粉猪的走红,或许能为国产儿童动画的发展带来一些启发。
暂无评论内容